我一个从来不苛求老片意识形态与价值观的人都被这片恶心到了…同样是大跃进时期出品,《沉默笔录》和《沉默笔录》都是可以让人欣然接受甚至乐在其中的电影. 然而本片传达出的内在价值观根本就是反人类…这岂止是996,那时的国人本来每个星期就只有一天的休息时间,电影与宣传口还鼓动大家哪怕在休息日也要帮助他人干活干到死,不然怎么配得上“好同志”的称号. 而正是这份“热心助人”的古道热肠构成了本片的另一个地狱,让人对活在中国产生的最深恐惧——多管闲事的邻人. 因为违反了交通规则要被警察同志当场扣住教育一番,同时遭受身边各种大爷大妈小孩子的指指点点,每个人都热衷于为人师,对此你手足无措因为所有人都“为你好”,个人的房间随便进毫无隐私可言,这份全无相处界限的中国式“热心肠”可真太恐怖了. 另外片中有出现旧时的上海衡山影院~导演是不是觉得卡司强到不用好好调度剧情……
故事架构是越狱劫车杀人案所串起的小镇众生相,折射其时的美国社会. 虽然最后还是没能脱离“孤胆英雄”的美式套路,但故事本身的底子非常好,所谓“套路”放在五十多年前倒也绝不显得油腻——饶是如此,在剧本层面上的调度却着实不敢恭维:开场几十分钟切换了好几条叙事线,此间联系又没有交代清楚,看起来始终没法入戏;终于进入正题,几条摊开的线索虽然终于统在一个情境内、叙事又变得冗乏……演员虽然堪称一时之选,表演过分端. 想来大概古早时期的美国商业电影也有以明星为中心的时期,是故才如此开场不惜破坏叙事、事中不惜破坏情境,也要让参演的“流量”们尽速露面、尽情表演,以飨观众. 说起来,中美电影市场的发展轨迹还真是颇多相似之处,大家也都这么过来的.